馬年中秋、教師節雖已遠去,送禮的話題依然未絕。其中,兩類聲音最為突出———一乃反腐利劍高懸,紀委三令五申不許搞“節日腐敗”,二是與之相對,不少普通員工疾呼,反腐別把“應有的福利”反掉了。這些聲音要說也都稀鬆平常,畢竟節日除了“禮尚往來”,到底還剩下多少內涵,早就為世人所非議。
  所以,沒人會詫異教師成為送禮對象,除非他們公然索禮。據黑龍江電視臺報道,依蘭縣高中某班主任就因學生在教師節沒給老師們買禮物,訓了學生一節課。在錄音中,老師不時罵學生王八犢子、廢物、不是東西,學生隨後只能湊了400元補上禮物。無獨有偶,據《現代快報》報道,無錫一名中學老師相比前者略微剋制,其在家長群發出一張禮品袋照片並宣稱,“一個教師教兩個班,一對比,大家懂的。”
  一句“大家懂的”道出萬千滋味,家長肚里恐怕早就敲起了鼓。是啊,即便從後續報道看,兩位教師受到了處罰,大概也不能平息他們內心的波動———如果不換老師,孩子自然沒有好果子吃。而就算換人,前任教師索禮竟被曝光,面對這麼會“來事”的家長和學生,下任會不會拋除戒備全心投入,料也難說。而教師的權力有多大?一位教師曾直言,“一個孩子對自己打招呼,只要三次當沒聽見,我就可以讓他自閉”。
  這些教師的墮落不免令人感慨,“春蠶到死絲方盡”的吟誦仿佛還在昨天,轉眼部分教師就忘掉了世人的稱譽,不再將其作為從業的最高目標,可嘆這個物質的世界再也難覓凈土。話說回來,在“人不為己天誅地滅”的當下,偉大意義的消解並非僅僅發生在教育業,因而獨獨苛求教師為道德的整體滑坡埋單,可能並不公平。這大概正是一些教師說服自己更為務實的原因———不收禮,拿什麼送人呢。
  索禮的教師理應受到譴責,因為他們不僅損害了教育事業上千年來積攢的聲譽,更因其職業的特殊性,極易誤導下一代,讓他們以為感情一定要借助物質來表達。除此之外,世人或許也要反思,我們是否有能力擺脫這樣一個世界,即“有禮走遍天下,無禮寸步難行”。因為人們長期對這種行為方式的信任和盲從,在屢屢謀求行個方便的同時,也在公共生活的更大層面,令自身和群體陷入了更為複雜的境地。
  當然,對很大一部分家長而言,我相信上述兩個案例更大的意義其實是警示———或許下次給老師送禮該早點盤算。這終歸是家長們的自由,只是行動前或許還得準備一下,怎麼跟孩子解釋這事兒。畢竟若遇到挑剔的教師,禮物沒準不合他意,而遇到堅持原則者,送不出去禮就糗大了。這些都得給孩子一個說法。
  □小指  (原標題:[街談]教師公然索禮,家長整個人都不好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o95yocrv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